首页 > 成语故事 > 三缄其口

三缄其口

  三缄其口

  春秋时期,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,宣扬仁政思想。一日,孔子一行人来到周朝的都城洛阳,专程前往太庙祭拜先祖。太庙作为周天子祭祀祖先的圣地,陈列着许多珍贵的礼器和文物,处处彰显着周王朝的礼仪文化。

  在太庙右阶前方,孔子被一尊奇特的金铸人像吸引。这尊人像身高与常人相近,神态庄重肃穆,最令人费解的是,它的嘴巴上竟然贴着三张封条,将嘴巴紧紧封住,仿佛刻意禁止说话。孔子走上前仔细观察,发现人像的背面刻有一段铭文:“古之慎言人也;戒之哉!戒之哉!无多言,多言多败;无多事,多事多患。”

  孔子驻足良久,反复诵读铭文,随后转身对身边的弟子们感叹道:“这尊金人之所以用三张封条封住嘴巴,就是在警示世人言语务必谨慎啊!” 他进一步解释道:“言语是人心志的外在表现,一言一行都关乎个人的安危与事业的成败。多嘴多舌的人,往往会因言语不当招致祸患;安分守己的人,才能远离是非纷争。你们今后与人交往,务必铭记‘何言当发、何言当止,何人可语、何人不可语’,唯有严于律己、谨言慎行,才能避免因言获罪,立身行事方能长久。”

  弟子们纷纷点头称是,将孔子的教诲牢记于心。后来,孔子在《论语》中留下 “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” 的名言,与 “三缄其口” 的寓意一脉相承,都强调君子应当谨慎言语、勤于行动。

  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三缄其口” 的故事逐渐流传开来,成为广为沿用的成语。它形容说话十分谨慎,不肯或不敢轻易开口,提醒人们在复杂的环境中,要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语,避免因轻率发言而引发不必要的麻烦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言语是一把双刃剑,恰当的表达能增进理解、化解矛盾,而不当的言论则可能招致祸患、破坏关系。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工作生活,都应秉持谨言慎行的原则,深思熟虑后再发言,既不轻易泄露秘密,也不随意议论他人,才能行稳致远。

部分故事版权归出版社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标签:

上一篇
退避三舍

下一篇
瓜田李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