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春秋时期,晋国内乱,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外。他途经楚国时,楚成王久闻重耳贤名,不仅热情款待,还以诸侯之礼相待。楚成王对重耳十分赏识,席间故意问道:“公子若将来返回晋国即位,打算如何报答我今日的款待之恩?”
重耳沉吟片刻,恭敬地回答:“美女珍宝、绫罗绸缎,楚国应有尽有;珍禽异兽、名贵木材,楚国也不乏其物。若真有那么一天,我愿与楚国世代友好。倘若晋楚两国不幸兵戎相见,我必将率军退让九十里(古代一舍为三十里,三舍即九十里)。若楚军仍要追击,我再与楚国决战。” 楚成王听后,虽觉得这个承诺有些特别,但也并未放在心上,依旧厚待重耳。
多年后,重耳历经磨难,终于返回晋国,即位为晋文公。他励精图治,整顿内政,发展生产,训练军队,晋国国力日渐强盛,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强国。公元前 632 年,晋楚两国因争夺霸权,在城濮展开激战。
战前,晋文公突然下令,让晋军主动后退九十里,兑现当年对楚成王的承诺。楚军将领子玉见晋军不战而退,误以为晋军畏惧楚军,顿时骄傲轻敌,率领大军贸然追击。殊不知,这正是晋文公的诱敌之计。晋军退至城濮后,凭借有利地形布下埋伏,严阵以待。
当楚军进入埋伏圈后,晋军突然发起猛攻。楚军毫无防备,阵脚大乱,士兵们争相溃逃。晋军乘胜追击,大败楚军。城濮之战的胜利,让晋国声威大振,晋文公也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。
“退避三舍” 这个成语便流传至今,原指为信守承诺而主动退让九十里,后比喻为避免冲突而主动退让、回避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诚信是立身之本、治国之基,信守承诺不仅能赢得他人的尊重,更能在关键时刻转化为制胜的智慧。同时也警示我们,骄傲轻敌往往是失败的根源,无论身处何种优势,都应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。
部分故事版权归出版社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