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北齐时期,有一位名叫袁聿修的大臣,他为人正直清廉,品行高洁,从为官之初就立志坚守原则,不贪不占。袁聿修在任期间,始终严于律己,廉洁奉公,深受百姓爱戴和朝廷信任,官职也一路升迁,最终担任尚书郎、御史中丞等要职。
有一次,袁聿修奉命出使各地,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。当他来到兖州时,遇到了昔日的好友邢邵。此时邢邵正在兖州担任刺史,两人久别重逢,格外亲切。邢邵深知袁聿修生活简朴,为官清廉,便想赠送他一匹当地产的白绸作为礼物,以表友情。
袁聿修得知邢邵的心意后,连忙婉言谢绝:“兄长的情谊我心领了,但这礼物我万万不能收下。你我如今都身居官职,一举一动都关乎朝廷体面和官员声誉。古人云‘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整冠’,经过瓜田时,不要弯腰提鞋,以免让人误以为是在摘瓜;路过李树下时,不要抬手整理帽子,免得让人怀疑是在摘李子。我若收下你的礼物,即便你我是真心实意的友情,也难免会让人产生误解,以为我们之间有私下交易。为了避嫌,也为了保全你我的名节,还请兄长体谅。”
邢邵听后,对袁聿修的谨慎和操守深感敬佩,便不再坚持送礼。袁聿修在各地考察期间,始终坚守这一原则,不接受任何地方官员的馈赠,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,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。
后来,“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整冠” 逐渐简化为 “瓜田李下” 这个成语,用来比喻容易引起他人猜疑的场合或行为。这个故事通过袁聿修拒收礼物的事迹,展现了古代贤士避嫌自守的处世智慧。它告诉我们,在生活和工作中,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,主动避开那些可能引发误解的场景。做人做事不仅要光明磊落,还要懂得顾及他人的看法,主动避嫌,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是非纷争,维护好自己的声誉和人际关系。无论身处何种位置,都应坚守原则,做到言行有度、避嫌自守,这既是对自己的保护,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修养。
部分故事版权归出版社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