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成语故事 > 凿壁偷光

凿壁偷光

  凿壁偷光

  西汉时期,有一个名叫匡衡的人,他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。但是,匡衡家里非常贫穷,买不起蜡烛,一到晚上,家里就漆黑一片,根本无法读书。

  匡衡的邻居家生活比较富裕,每天晚上都会点起蜡烛,屋里灯火通明。匡衡看到邻居家的灯光,心里非常羡慕,他想:“如果我能借着邻居家的灯光读书,那就太好了。”

  于是,匡衡在自己家的墙壁上,偷偷地凿了一个小洞。这样一来,邻居家的灯光就通过这个小洞,照到了匡衡的家里。匡衡就借着这微弱的灯光,夜以继日地读书。

  随着年龄的增长,匡衡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强烈。但是,他家里根本买不起书,只能到处向别人借书来读。当地有一个大户人家,家里收藏了很多书籍。匡衡得知后,就主动来到这户人家,请求主人让他在这里做工,并且不要工钱。主人觉得很奇怪,就问他:“你为什么不要工钱呢?” 匡衡回答说:“我只希望您能让我借阅您家里的书籍,让我能够读到更多的书。” 主人听了非常感动,就答应了匡衡的请求。

  从此以后,匡衡一边做工,一边拼命地读书。他每天都会挤出所有的时间来阅读书籍,从不懈怠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匡衡终于成为了西汉时期著名的学者,后来还担任了丞相一职。“凿壁偷光” 这个成语,用来形容人勤奋好学,不畏艰难,为了获取知识而想尽一切办法。

  一、“凿壁偷光” 的核心人物 —— 匡衡

  “凿壁偷光” 故事的主角是西汉时期的匡衡,他的人物形象可从两个核心阶段的经历中清晰展现:

  1. 少年时期:不畏贫困,主动创造学习条件

  匡衡出身贫寒,家中连供夜晚读书的蜡烛都买不起。面对 “夜不能读” 的困境,他没有抱怨或放弃,反而主动观察周围环境 —— 发现邻居家夜晚灯火通明后,想出 “凿壁引光” 的办法:在自家墙壁上悄悄凿出一个小洞,借邻居家透过来的微弱灯光,夜以继日地阅读。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极度渴望,更凸显出他 “不等不靠、主动破局” 的智慧,即便身处困境,也能凭借巧思为自己创造学习机会。

  2. 青年时期:以劳换学,坚守求知初心

  随着年龄增长,匡衡对知识的需求愈发强烈,但 “无书可读” 成为新的难题。当地有一户藏书丰富的大户人家,匡衡主动登门,提出 “无偿做工” 的请求,唯一的条件是 “允许借阅家中藏书”。主人被他的诚意与求知欲打动,答应了他的请求。此后,匡衡一边勤恳做工,一边抓紧所有空闲时间读书,从不懈怠。这种 “以劳动换取学习机会” 的选择,展现出他的踏实与坚韧 —— 不贪图捷径,而是用自己的付出换取成长,始终坚守着对知识的初心。

  最终,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,匡衡从一个贫困少年成长为西汉著名学者,甚至官至丞相,成为古代 “寒门出贵子” 的典型代表。

  二、“凿壁偷光” 带来的三大启示

  1. 对学习:“条件有限,初心无限”,主动克服困难是求知的关键

  匡衡的经历打破了 “学习需依赖优渥条件” 的误区 —— 他没有因 “无烛、无书” 的困境放弃读书,反而用 “凿壁”“做工” 的方式主动解决问题。这启示我们:学习路上的困难往往是客观的,但对待学习的态度是主观的。无论是缺少学习资源、时间紧张,还是基础薄弱,只要像匡衡一样保持对知识的渴望,主动寻找解决办法(如利用免费线上资源、挤碎片时间学习等),就能突破条件限制,不断进步。

  2. 对成长:“勤能补拙,韧可破难”,坚持是实现目标的核心

  匡衡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 “借光读书”“做工换书” 数十年积累的结果。他没有因一时的辛苦而退缩,也没有因短期内看不到回报而放弃,而是用长期的坚持一点点靠近目标。这告诉我们:成长从来不是 “一蹴而就” 的奇迹,而是 “日积月累” 的必然。无论是学习一项技能、完成一份学业,还是实现一个职业目标,都需要像匡衡一样,以 “韧” 劲面对漫长过程,不急于求成,方能最终达成所愿。

  3. 对人生:“立足当下,创造可能”,不抱怨环境,专注行动

  故事中,匡衡从未抱怨 “出身贫寒”“资源匮乏”,而是始终专注于 “如何能读书”—— 从凿壁借光到做工换书,每一步都是基于当下条件的实际行动。这启示我们:人生中难免会遇到 “环境不如人意” 的情况,与其陷入对现状的抱怨,不如像匡衡一样,聚焦 “自己能做什么”,从微小的行动开始,主动为自己创造机会。正如 “凿壁” 虽小,却能引来灯光;看似不起眼的努力,积累起来也能照亮人生的道路。

部分故事版权归出版社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标签:

上一篇
刻舟求剑

下一篇
纸上谈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