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朝初年,佛教经典在中原流传渐广,但不同译本差异较大,僧人玄奘立志前往佛教发源地天竺(今印度)求取真经。公元 627 年,他不顾朝廷 “禁边令”,悄悄从长安出发,踏上西行之路。
出玉门关后,玄奘闯入八百里流沙(今塔克拉玛干沙漠)。途中不慎打翻水袋,五天四夜滴水未进,几乎渴死,幸得老马识途,带他找到一处清泉。翻越终年积雪的葱岭时,他又遭遇雪崩与暴风雪,随行僧人或冻亡或退缩,最终只剩他一人坚持前行。
历经四年跋涉,玄奘终于抵达天竺那烂陀寺,拜高僧戒贤为师。他潜心研习佛法,用五年时间精通《瑜伽师地论》等经典,还在天竺各地游学辩论,因其学识渊博,被天竺人尊称为 “大乘天”。
公元 645 年,玄奘携带 657 部佛经、150 粒佛骨舍利及大量佛像,历时十九年,行程五万里,终于回到长安。唐太宗亲自召见他,对其壮举赞叹不已。此后,玄奘在长安弘福寺主持译经工作,共译出佛经 75 部、1335 卷,还撰写《大唐西域记》,详细记录了西域及天竺的地理、风俗、宗教等情况,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部分故事版权归出版社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