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初期,齐国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为争夺王位,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。管仲作为公子纠的谋士,曾在半路埋伏,一箭射向公子小白,小白假装中箭身亡,才得以逃脱,最终抢先回到齐国,即位为齐桓公。
齐桓公即位后,本想处死管仲,以报一箭之仇。但他的谋士鲍叔牙却极力劝阻,说:“管仲是天下奇才,若能重用他,必能助齐国称霸诸侯。臣不如管仲之处有五:宽惠爱民,臣不如他;治国理政,臣不如他;安抚诸侯,臣不如他;制定礼仪,臣不如他;领兵打仗,臣不如他。” 齐桓公虽有疑虑,但出于对鲍叔牙的信任,还是决定召见管仲。
见面后,管仲向齐桓公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,提出 “尊王攘夷” 的战略 —— 对内整顿朝政、发展生产,对外尊崇周天子,联合诸侯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。齐桓公被管仲的才华深深折服,当即任命他为相,委以国政。
管仲上任后,立即推行一系列改革:在经济上,他实行 “相地而衰征”,根据土地的好坏征收不同的赋税,鼓励农民垦荒种地,还大力发展盐业和渔业,增加国家财政收入;在政治上,他整顿行政区划,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乡,其中工商六乡、士十五乡,加强对百姓的管理;在军事上,他实行 “作内政而寄军令”,将居民组织与军队编制相结合,平时务农,战时从军,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。
在管仲的辅佐下,齐国国力日益强盛。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,凭借强大的国力和 “尊王攘夷” 的旗号,先后平定了宋国内乱、击退了山戎入侵,成为诸侯各国公认的霸主,开创了春秋时期霸主政治的先河。管仲也因此被尊为 “春秋第一相”,他的治国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,其思想被收录在《管子》一书中,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典籍。
部分故事版权归出版社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下一篇
韩信胯下之辱:能屈能伸的名将之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