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故事 >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:力挽狂澜的中兴名将

郭子仪单骑退回纥:力挽狂澜的中兴名将

 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:力挽狂澜的中兴名将

  唐代宗永泰元年(公元 765 年),长安城外军情紧急 —— 叛将仆固怀恩勾结吐蕃、回纥等数十万大军进犯唐朝,兵锋直指长安。此时唐朝刚刚经历安史之乱,国力虚弱,名将郭子仪奉命率军抵御,却仅有兵力一万余人,双方实力悬殊。

  更危急的是,仆固怀恩突然病逝,吐蕃与回纥之间因权力争夺产生矛盾,两军互不信任,各自扎营。郭子仪得知这一消息后,决定冒险前往回纥营中谈判,争取回纥倒戈。将领们纷纷劝阻,担心他遭遇不测,郭子仪却坚定地说:“今敌众我寡,难以力胜。昔回纥曾与我并肩作战,有旧情在,若能说服他们,必能破吐蕃之围。”

  随后,郭子仪仅带领数名随从,卸去盔甲,单骑前往回纥营地。回纥将领见他毫无防备,十分惊讶,纷纷持枪搭箭戒备。郭子仪却从容不迫地翻身下马,走上前对回纥诸将说:“我与诸君曾同讨安禄山,意气相投,今为何要与吐蕃勾结,反戈相向?吐蕃野心勃勃,若灭唐之后,必来攻回纥,诸君难道忘了昔日盟约吗?”

  回纥诸将本就对吐蕃心存不满,又感念郭子仪昔日的恩德,听他一番话后,纷纷放下兵器,跪地行礼。郭子仪趁机与回纥订立盟约,约定共同夹击吐蕃。随后,唐军与回纥军联手出击,吐蕃军毫无防备,大败而逃,唐军斩杀吐蕃士兵数万人,缴获牛羊马匹无数,成功解除了长安之围。

  郭子仪一生历经四朝,多次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,平定叛乱、抵御外敌,为唐朝的中兴立下赫赫战功。他不仅军事才能出众,更以宽厚待人、忠君爱国著称,连敌人都对他敬畏有加。单骑退回纥的壮举,更彰显了他非凡的胆识与魄力,成为唐代军事史上的一段佳话。

  包拯断案:铁面无私的包青天

  北宋仁宗年间,庐州合肥(今安徽合肥)人包拯以断案公正、铁面无私闻名于世。他早年考中进士,历任知县、知府、御史中丞等职,无论官职大小,始终坚持 “为民做主” 的信念,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断案故事。

  在担任天长县知县时,有一位农民前来报案,称自家的牛被人割掉了舌头,请求官府追查凶手。包拯经过分析,认为这是一起报复案件,凶手割掉牛舌后,必然会等着农民杀牛,再以 “私杀耕牛” 的罪名举报他(北宋法律禁止私杀耕牛)。于是,包拯对农民说:“你回去后,就把牛杀了卖掉,引凶手出来。” 农民虽然疑惑,但还是照做了。果然,没过多久,就有人前来官府举报,说农民私杀耕牛。包拯立即喝问:“你为何割掉他的牛舌,又来举报他?” 那人见状,顿时惊慌失措,只得认罪伏法。

  后来包拯调任开封府尹,开封作为北宋都城,权贵云集,案件错综复杂,但包拯却毫不畏惧,无论涉及到皇亲国戚还是朝中大臣,他都一查到底。当时有一条规定,百姓告状需先通过府吏转达,府吏常常借此敲诈勒索。包拯到任后,立即废除这一规定,允许百姓直接到公堂之上击鼓告状,大大方便了百姓。

  有一次,三司使张方平利用职权低价购买百姓房产,包拯得知后,连续三次上奏弹劾,最终迫使张方平辞职。宋仁宗的宠妃张氏的伯父张尧佐,凭借外戚身份担任多个要职,包拯认为他无才无德,多次在朝堂之上据理力争,甚至唾沫都溅到了仁宗的脸上,最终仁宗不得不罢免张尧佐的部分官职。

  包拯一生清廉正直,生活简朴,他在晚年留下家训:“后世子孙仕宦,有犯赃滥者,不得放归本家;亡殁之后,不得葬于大茔之中。不从吾志,非吾子孙。” 正是因为这份刚正不阿与为民情怀,百姓们尊称他为 “包青天”,他的故事也被改编成戏曲、小说等多种形式,流传千年而不衰。

部分故事版权归出版社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