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天宝年间,朝政腐败,社会矛盾日益尖锐。大诗人杜甫,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,他自幼勤奋好学,胸怀 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 的远大抱负。然而,现实却屡屡让他受挫 —— 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,却因权相李林甫 “野无遗贤” 的骗局,始终未能及第;他曾向朝廷献赋,希望能得到重用,却只得到一个小小的官职,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。
安史之乱爆发后,杜甫的生活彻底陷入了困境。他带着家人四处逃难,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: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,豪门贵族依旧过着奢靡的生活,而普通百姓却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。这些景象深深刺痛了杜甫的心,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感,融入到诗歌创作中,写下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、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。
在逃难途中,杜甫写下了 “三吏”(《新安吏》《石壕吏》《潼关吏》)和 “三别”(《新婚别》《垂老别》《无家别》),生动地描绘了战乱中百姓的悲惨遭遇:新婚的丈夫被迫参军,年迈的老人被征去服役,无家可归的百姓四处流浪。这些诗篇字字血、句句泪,充满了对百姓的同情和对战乱的谴责。
后来,杜甫辗转来到成都,在友人的帮助下,建造了一座草堂,暂时过上了安定的生活。但他依然心系国家和百姓,在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中,他写道: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!呜呼!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,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!” 表达了自己宁愿自己受苦,也要让天下百姓过上安定生活的崇高理想。
杜甫的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,更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,他的诗被后人称为 “诗史”,他本人也被尊为 “诗圣”。尽管杜甫一生坎坷,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,但他的诗歌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,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。
部分故事版权归出版社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下一篇
王安石变法:北宋王朝的改革尝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