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汉时期,人们记录文字主要依靠竹简、木牍和缣帛。竹简、木牍笨重,携带和存放都十分不便;缣帛价格昂贵,普通百姓根本用不起。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。时任尚方令的蔡伦,看到了这种弊端,决心改进书写材料。
蔡伦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,后来入宫成为宦官。他聪明好学,做事认真负责,曾负责监制宫廷用的器物,积累了丰富的手工业生产经验。他深知要改进书写材料,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成本低廉、质地轻薄、易于书写的材料。
于是,蔡伦开始四处寻找原料,反复进行试验。他先是尝试用树皮、麻头、破布等常见的废弃物作为原料,将这些材料切碎后,浸泡在水中,待其腐烂后,再用木棒搅拌,使其成为浆状;然后将纸浆均匀地铺在细密的竹篾或丝网上,待水分沥干后,取下晾干,就制成了一张纸。但最初制成的纸,质地粗糙,表面凹凸不平,书写效果并不理想。
蔡伦没有气馁,他不断改进工艺:在纸浆中加入石灰,加速原料的腐烂,使纸浆更加细腻;调整竹篾和丝网的密度,让纸张更加平整;还改进了晾晒方法,使纸张干燥后不易破裂。经过无数次的试验,蔡伦终于在东汉元兴元年(公元 105 年),成功改进了造纸术,制成了质地轻薄、色泽洁白、易于书写的纸张。
蔡伦将改进后的造纸术献给汉和帝,汉和帝十分高兴,下令在全国推广。这种纸张很快取代了竹简、木牍和缣帛,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。后来,造纸术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,对人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,被誉为 “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”。蔡伦也因此被后人尊为 “纸神”,他的功绩永载史册。
部分故事版权归出版社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上一篇
韩信胯下之辱:能屈能伸的名将之路
下一篇
杜甫忧国忧民:诗圣的家国情怀